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- 材料汇编 - 正文材料汇编

(16篇)基层党员干部学习贯彻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、研讨发言材料

a336600000 a336600000 04-02 【材料汇编】 133人已围观

docx

(16篇)基层党员干部学习贯彻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、研讨发言材料

材料汇编
升级VIP会员全站免费下载或支付下载
9.9 元加入会员
支付 2.9 元下载

基层党员干部学习贯彻2025年“两会”精神心得体会、研讨发言材料(16篇)

1.“两会之问”悟“深意”答好时代“发展题”3

2.倾听两会好声音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5

3.阔步“两会”春风里喜迎农村气象新7

4.轻和“两会节拍”奏响“人民至上”幸福旋律9

5.聆听“两会春信”唱响“初心为民”最美和声11

6.从“两会窗口”读懂党员干部的“民生密码”12

7.倾听两会“好声音”守好为民“赤子心”14

8.听“两会心声”触“发展脉动”谱“时代篇章”15

9.踏着“春的节拍”共赴“两会之约”17

10.读懂两会“春信”挺膺为民之姿19

11.透过两会之“窗”看处处“好风景”21

12.听“两会声”知“百姓盼”行“利民事”23

13.阔步“两会春风”奔赴“青春山海”25

14.以两会精神为引领书写乡村振兴“高质量答卷”27

15.基层党员干部学习贯彻2025年“两会”精神心得体会、研讨发言29

16.基层党员干部学习贯彻2025年“两会”精神心得体会、研讨发言33

“两会之问”悟“深意”答好时代“发展题”

春回大地,万象更新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每年两会期间,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到团组同代表委员交流讨论,他的每一次询问、每一句嘱托,都蕴含着对国家发展、民生福祉的深刻思考,为我们答好时代“发展题”提供了清晰指引。让我们一同深入领会“两会之问”背后的深意,在新征程上笃定前行、开拓进取。

深悟“民生之问”——“人民至上”是写好“民生答卷”的“核心笔力”。“村民们的电热炕是什么样的?”“高速公路通到你们那里了吧?”“村里都有保健室吗?”……百姓生活中的桩桩件件,无论大小,都是总书记心中的头等大事。从关心村民取暖用电,到关注交通、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,这些细致入微的询问,都彰显着深厚的人民情怀。“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”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,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。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,还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,亦或是波澜壮阔的改革岁月,“人民至上”的理念一以贯之。若想写好“民生答卷”,就要以“人民至上”为笔,聚焦人民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。在教育领域,持续推动教育公平,加大对农村、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;在医疗方面,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,健全医疗保障体系,降低群众看病就医成本;在养老问题上,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、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,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民生问题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真正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。

深悟“粮食之问”——“粮食安全”是稳住“大国粮仓”的“关键基石”。“‘馒头办’没有了吧?”“东折腾一下、西折腾一下,18亿亩耕地红线怎么保得住呢,14亿多人的饭碗怎么端得牢呢?”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的关切,振聋发聩。粮食安全,关乎国计民生,关乎社会稳定。“洪范八政,食为政首。”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,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,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。随着人口增长、消费结构升级,粮食需求持续刚性增长;同时,耕地减少、水资源短缺、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日益凸显。稳住“大国粮仓”,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,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,坚决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、严格管控“非粮化”,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;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,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,培育优良品种,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,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优质的“中国粮”;要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,增强应对市场波动和突发事件的能力,确保粮食供应稳定。只有端稳端牢“中国饭碗”,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,实现国家长治久安。

深悟“创新之问”——“科技创新”是驱动“高质量发展”的“强大引擎”。“你们起重机里面的芯片,是国产的吗?”这一问,问出了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,也揭示了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所在。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,科技创新已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,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。从“嫦娥”奔月到“天问”一号火星探测,从5G技术引领全球到高铁成为中国名片,从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蓝天到量子通信取得重大突破……近年来,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,彰显了强大的科技实力。驱动“高质量发展”,必须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,鼓励科研人员勇闯“无人区”,夯实科技创新的根基;要培育创新型企业,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;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,打造一支高素质、创新型的科技人才队伍,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;同时,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,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,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。只有坚定不移走科技创新之路,才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,推动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。

习近平总书记的“两会之问”如声声战鼓,催人奋进。让我们深刻领悟其中深意,以“人民至上”为根本、以“粮食安全”为底线、以“科技创新”为动力,答好时代“发展题”,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,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。

倾听两会好声音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

3月,全国两会召开。在这场凝聚共识、共绘蓝图的盛会中,代表委员们带着基层的呼声、群众的期盼,在“代表通道”上传递着科技赋能民生、创新引领发展的好声音。这些声音不仅是政策制定的“指南针”,更是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的“金钥匙”。党员干部当以两会精神为指引,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。

聚焦“政之所向”,以精准施策锚定“民生坐标”。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。育儿补贴、平台外卖、老年助餐……翻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,除了宏观视角下的国家发展战略,一些看似平凡的民生“小事”也格外引人注目。它们或切中社会痛点,或回应百姓所需,在不经意的细节中体现更暖的民生关怀。这既是国家层面精心擘画的顶层设计,更应成为各级政府今年全力以赴、重点抓好的“头等大事”。要认真学习研究政府工作报告。一方面,通过开展专题研讨会议、邀请专家解读分析、组织干部集中培训等多元形式,全面梳理报告内容,精准把牢工作重点,明确今年的工作方向,把民生工作放在关键位置来抓。另一方面,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,细化制定科学、精准、务实、高效的民生工作方案,让每一件群众关心关切的大事小情都有政策支撑、有举措落实。此外,还要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,定期对民生工作成效进行量化评估,以考核促落实,确保这些民生实事能够扎实落地,温暖每一位百姓的心。

牢记“枝叶关情”,以民生情怀点燃“万家灯火”。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在就业创业、教育医疗、养老住房等群众关切的领域,代表委员们的建议始终聚焦“急难愁盼”。这些“好声音”既是对“国之大者”的深刻诠释,更是对“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”目标的不懈追求。民生领域的温度不仅要看“政策中的文字”,更在于党员干部“脚下沾了多少泥土”。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眼睛向下、脚步向下,用好“四下基层”的工作方法,主动深入田间地头、社区街巷,与群众促膝长谈,把群众心中的愁事、难事、烦心事摸清楚、搞明白,做到胸中有数、心中有底。同时,要大力弘扬苦干实干、艰苦奋斗的优良工作作风,针对群众的现实需要,精心谋划、精准制定实施工作举措,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狠抓工作落实,让美好的“民生愿景”一步一个脚印地真正变为群众身边触手可及的“幸福实景”。

深化“改革创新”,以赋能增效澎湃“发展动能”。改革创新是破解民生难题的关键一招。代表通道上,从“培养高技能人才”到“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”,从“科技创新成果转化”到“乡村治理积分制”,创新思维贯穿始终。当下,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,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。各级政府必须拿出“刀刃向内”的改革勇气,敢于向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开刀,秉持“敢为人先”的创新精神,在破解“卡脖子”问题的同时,为民生改善注入持久动力。春潮涌动千帆竞,砥砺奋进正当时。全国两会的“好声音”,既是激昂奋进的冲锋号,也是全面动员的行动令。各级党员干部要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将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,让“顶层设计”的蓝图变为“民生改善”的实景,以改革创新的实效回应群众期盼。如此,方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,续写更多温暖人心的“春天故事”,以改革创新的累累硕果,为民生改善持续注入澎湃动力。

试读结束,开通会员文档无限下载使用

Tags: 材料汇编

icp京ICP备2024075513号-4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
目录[+]

扫一扫,支付10
支付完成后,请等待5秒左右。手机端点此处支付!